香港紅樹植物的分佈也呈現與海岸線水平的帶狀分佈,反映著紅樹群落的演替系列。白骨壤群落是演替系列的先鋒群落,繼而是桐花樹群,秋茄群落目前是香港紅樹群落的代表類群,或者說是演替後期的群落類群,但它並不是香港紅樹群落的頂極群落,張宏達等 (1985) 認為在排除人為干擾的情況下,經過長期的演變,木欖應能取代秋茄而發展為頂極群落。

香港紅樹林的剖面

圖:香港紅樹林的剖面 (示成帶現象)

可惜由於不斷受到人為干擾,目前香港已很難找到這樣完整的帶狀分佈現象,只能在不同地區見到這種現象的部份片斷。再者,香港地區的紅樹林,在不同地段,白骨壤、桐花樹、秋茄這三種植物及其各自構成的群落,都可以是紅樹林的先鋒群落,並單獨構成某一地段的紅樹林 (張宏達等,1985)。現存能見到較好的帶狀分佈的地方只有荔枝 (Tam & Wong,2000)。

根據香港地區紅樹林群落中紅樹植物的主要優勢種,張宏達等 (1985)把其分為6個群落類型:

1. 秋茄樹群落 --- 米埔,大埔汀角路、西貢大網仔,大嶼山

2. 秋茄樹 + 蘆葦群落 --- 只見於米埔

3. 桐花樹群落 --- 米埔,大嶼山,西貢大灣村

4. 白骨壤群落 --- 大埔汀角路,烏石角,鹿頸,鹽灶

5. 老鼠勒群落 --- 米埔,烏石角

6. 海漆群落 --- 大埔汀角路

 

紅樹植物的適應性

紅樹植物一般生長在沿岸鬆軟淤積的潮間帶,此生境為紅樹帶來三個難題 (Hodgkiss, 1986):

1. 不穩定的基層 (unstable substratum)支柱根

淤泥是一不穩定的基層,紅樹為固定在其中特化出特殊的根系統。有些根系統 (如白骨壤) 在土壤表面下向橫伸展,稱為纜狀根 (cable roots);有些 (如秋茄、木欖) 則從主莖上生出支持根,稱為支柱根 (prop roots)。

 

2. 缺氧土壤 (anaerobic condition)

根部需要氧氣作呼吸之用,淤泥中的氧氣供應量低,不適合根部生長,故紅樹需要額外的氧氣供應。有些紅樹 (如白骨壤) 在其根部長出直立向上、伸出淤泥表面的根枝,稱為出水通氣根 (pneumatophores),內含通氣組織 (aerenchyma) - 內有大量氣室的特化組織,以進行氣體交換。

另一些紅樹 (如木欖) 則在其根部有伸出淤泥表面之彎節,稱為膝根 (knee joints),同樣含通氣組織以便進行氣體交換。

出水通氣根及膝根都有皮孔 (lenticels),以作氣體交換。

膝根

3. 高鹽量 (high salinity)

紅樹能忍受較高的內部鹽分濃度,而且能積聚低分子量的碳水化合物,以平衡外間環境的滲透勢。

有些紅樹 (如秋茄) 是鹽分排斥者 (salt excluders),能防止鹽分進入根部的木質部,並以耗能的超濾作用 (ultrafiltration) 防止鹽分被運至其他組織,體內過多的鹽分也可藉主動運輸從根部排出。

另一些紅樹則是鹽分排泄者 (salt excreters),其中某些 (如白骨壤) 能不斷地經葉中的鹽腺 (salt gland) 把組織內的鹽分排出;有些 (如木欖) 則把鹽分儲存於液泡內,或在葉中形成結晶體,當落葉時,鹽分便一併排走。

還有一些紅樹是同時使用多種方法的,如海漆能儲存鹽結晶,同時又是鹽分排斥者;桐花樹則有鹽腺,並同時是鹽分排斥者。

4. 其他

以上三項難題也導致幼苗建立上的問題,不穩定的基層使種子很易被沖走,萌芽被土壤缺氧所抑制,幼苗也會被高鹽度的海水殺死。故此某些紅樹 (如秋茄、木欖、桐花樹及白骨壤) 的種子在果實仍在母株時已發育完全,稱為胎萌現象 (vivipary),種子不須經正常的休眠期,當果實脫離母株時,種子能夠迅速生根,這樣可避免被水沖走。秋茄及木欖的果實成筆形 (稱為水筆仔,dropper),更有助其脫離母株下墜落時插入鬆散的基層中。

紅樹生存的環境可被視為生理旱生 (physiologically xerophytic) 環境,即其環境雖有充足水分,但這些水分在生理上是不可使用的,故紅樹也有旱生植物的特徵。紅樹須要保存水分,以減低高鹽度海水之吸收,故紅樹有以下的形態特徵:有些紅樹的葉有儲水組織、有些有蠟質的厚角質層及表皮、有些氣孔只在下表皮出現、有些有內陷氣孔、有些葉子的下表面長滿毛、有些有鱗片覆蓋,以減低水分散失。

 

紅樹林的動物

紅樹林區的底棲動物因生態小生境的不同可分為樹棲動物、底表動物及底內動物,樹棲動物具有垂直分帶現象,其垂直分化與潮位線存在著一定關係,底表及底內動物除了受潮汐作用影響外,也與沉積物關係密切。基本上軟體動物是紅樹林區最大的動物類群,約佔 2/5 (林鵬,1997)。

香港紅樹林區內主要的無脊椎動物有15科23種 (張宏達等,1985),另有研究顯示物種數目可比此數目還要多,單在米埔中也發現81種 (不計算昆蟲) (Lee, 1993)。其中著名的有孤邊招潮蟹 (Uca arcuata)、米埔相手蟹 (Chiromanthes maipoensis)、鋸緣青蟹 (Sculla serrata) 等,還有常年棲息於紅樹林地上和地下部分的各種底棲動物,其中以腹足類 (gastropod) 最常見,如?Q沼螺 (Assiminea)、雙殼貝嚼肌蛤 (Musculista senhausia)、鴨背蛤 (Laternula truncata)等 (張宏達等,1985)。

紅樹林中另一常見的動物是鳥類,在其中棲息生活的主要鳥類約有17科45種,終年居於紅樹林內的則不多,僅有夜鷺 (Nycticorax nycticoras)、灰頭鷦鶯 (Prinia flaviventris)、褐頭鷦鶯 (Prinia subflava)、綠鷺 (Butorides stiriatus) 等,它們或是築巢於紅樹林中或是白天歇息而黃昏則覓食於紅樹林間;但是在香港紅樹林及其附近沼澤海灣過冬、覓食或作為遷徒中途站的鳥類卻多達250種 (張宏達等,1985),每年春秋兩季南下過冬,或是北上繁殖旅途中在此逗留一段時間,利用紅樹林及其附近沼澤海灣內豐富的生物資源為生,並貯存養分,以備日後飛行,牠們大都集中在米埔沼澤區內覓食。

棲息於紅樹林內的脊椎動物並不很多常見的僅有廣東彈塗魚 (Periophthalmus cantonensis) 和黑斑水蛇 (Enhyaris bennetti) 等 (張宏達等,1985)。

據不完全統計,在香港紅樹林 (米埔) 有記錄的昆蟲400多種,海洋無脊椎動物90多種,碟類50多種等 (林鵬,1997)。

 

紅樹林的功用

紅樹林具有以下的作用 (林鵬,1997):

1. 通過網羅碎屑的方式促進土壤沉積物的形成,抵抗潮汐和洪水的沖擊;

2. 過濾陸地徑流和內陸帶出的有機物質和污染物;

3. 為許多海洋動物提供棲息和覓食的理想生境;

4. 是近海生產力提供有機碎屑的主要生產者,是發展漁業的好地方;

5. 植物本身的生產物,包括木材、薪炭、食物、藥材和其他化工原料等;

6. 紅樹林具有自然景觀旅遊資源和人文景觀旅遊資源的價值,使人們從觀賞、娛樂、知識和教育多個角度達到旅遊的目的。